29
2024
-
01
2023,誰是大贏家——四大維度看車企捷報
作者:
施蕓蕓
2023年剛過,不少車企就爭先發(fā)布全年的銷量數據。其中,比亞迪超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,達到302萬輛;上汽集團全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12.3萬輛,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;吉利汽車全年累計銷量為168.65萬輛,同樣超額完成全年銷量目標;在海外市場,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也表現搶眼,全年出口總量分別達到了31萬輛和23萬輛;除了自主品牌,一汽-大眾、上汽大眾和特斯拉等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,也發(fā)布過去一年所取得的市場佳績……不難看出,在各家車企發(fā)布的2023“戰(zhàn)報”中,“歷史新高”“創(chuàng)紀錄”以及“超額完成”等詞匯屢屢出現,充分說明了在經濟復蘇、市場回暖的大背景下,汽車行業(yè)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(fā)展階段,并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新特征。
目標完成率 1/3車企硬氣交卷
盡管就當前發(fā)布的銷量數據而言,大部分車企都取得了歷史上最好成績,然而如果把實際銷量與年初制定的目標相比較,達標的依舊只是少數。在統(tǒng)計的14家企業(yè)中,有5家完成了年度既定目標。
盡管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最高的是比亞迪,稱得上一騎絕塵,但超額完成目標的卻是理想汽車。官方數據顯示,2023年理想汽車共交付37萬輛,同比增長182.2%,超額完成了30萬輛年度目標,完成度高達125%。更值得欣喜的,上月理想汽車銷量首次突破5萬輛大關,也難怪理想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(zhí)行官李想在新年第一天的微博上表示:“2023年除了感謝,還是感謝。”
盡管完成率不及理想,但2023年比亞迪302萬輛的年銷量,不僅是比亞迪歷史上的最高水平,也是中國自主品牌銷量第一次超過南北大眾的總和,坐上了冠軍的寶座。值得一提的是,300萬輛的成績,也讓比亞迪超越鈴木,成為全球銷量第九大車企。
談到完成率,有一家車企排在比亞迪之前,那就是吉利。2023年,吉利汽車全年交付168.6萬輛汽車,同比增長約18%,以接近169萬輛的成績,超過了在2023年初定下的165萬輛年度銷售目標,完成率102%。有點出乎意料的是,嵐圖也在最后一個月“壓線”達標,當月交付新車10017輛,全年共計交付50552輛,同比增長160%,比年初定下的目標——5萬輛多了一點。另外一家目標達線的企業(yè)是特斯拉。
當然,也有不少車企雖然實現了銷量增長,但并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:蔚來汽車全年交付16萬輛,同比增長30.7%,但目標完成率只有65.3%;零跑全年銷量為14.4萬輛,同比增長近三成,目標完成率為72%;長安汽車全年銷量255萬輛,目標完成率為91%;奇瑞在2023年累計銷量約190萬輛,集團營收首次突破3000億元,但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200萬輛目標;就連全年銷量增速達77%、總銷量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廣汽埃安,目標完成率也差了一點點。再加上一些還沒有發(fā)布年度銷量成績的車企,整體來看,2023年的最終銷量成績是不及年初各自預期。
自主高端 以價換量奏效
品牌高端化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趨勢,然而,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之下,一些自主高端品牌有些扛不住了,不得不采用降價的方式來謀求銷量增長。
2023年年中,極狐阿爾法直降10萬元的同時,還在業(yè)內開啟了“為老車主全額退差額”的先河;嵐圖追光發(fā)布了一項福利,即價值7.2萬元的選裝包限時0元入手,主打“入門就是頂配”;9月12日,AITO問界新M7正式上市,24.98萬元起售,而與2022年7月問界M7 31.98萬元的起售價相比,直降7萬元;9月底,騰勢宣布,訂購騰勢N7可享受2000元定金抵扣車款2.2萬元的補貼,相當于騰勢N7變相降價2萬元,優(yōu)惠后騰勢N7起售價低至28.18萬元;10月下旬,極氪開啟了限時優(yōu)惠加碼,作為銷量擔當的極氪001最高降價3.7萬元,起售價直接來到了26.9萬元。
盡管業(yè)內人士認為,簡單的價格競爭策略并不是長久之計,短期的大幅降價雖然帶來了銷量暴增,但從長遠來看,對于車企本身、品牌、市場等多方面均會形成傷害。該人士甚至直言,比起降價帶給品牌價值的損害,短時間內追求銷量帶來的好處或許更不值一提。但客觀而言,“以價換量”確實奏效了。
已經發(fā)布的官方數據顯示,2023年極氪累計交付量達11.8萬輛,同比增長65%;極狐全年銷量為3萬輛,同比增長138%;智己在12月終于躍過萬輛大關,達到10412輛,全年累計銷售38253輛汽車,同比增幅高達665%。當然,這樣的好成績未必都歸功于“降價”,也和企業(yè)的產品打造與競爭力提升有密切關系,但降價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一把的作用。
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員曹廣平曾指出,車企更主要還是應在技術創(chuàng)新、技術降本、技術應用上下功夫,在“價格戰(zhàn)”之后,靠管理轉型把“價格戰(zhàn)”打成“技術戰(zhàn)”“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”“造血戰(zhàn)”才能取得最終勝利。僅僅打產品宣傳戰(zhàn)、服務消耗戰(zhàn)、配置堆砌戰(zhàn)不會起到根本作用。
二線新勢力 問界、零跑是“黑馬”
在2023年銷量排行榜上,還有一些目前排名并不太靠前,但“后勁”十足的汽車企業(yè),值得關注與期待。
2023年12月24日,零跑汽車迎來八周年的紀念日,累計交付量突破30萬輛。官方數據顯示,零跑去年12月交付18618輛,同比增長119%;全年累計交付14萬輛,同比增長超29%,已經超越小鵬汽車。究其原因,可能更多得益于在2023年發(fā)布了多款增程版車型,C系列的熱銷逐漸讓零跑擺脫了對低端車型的依賴。面向未來,在與Stellantis集團確立合作后,零跑汽車“出海”的帷幕也已經拉開。
2023年年底,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沖出一匹“黑馬”——問界。12月交付新車共計24468輛,全年累計更是達到了94380輛。讓人感嘆的是,在這9萬多輛汽車中,多數都是最近3個月貢獻的,尤其是問界新M7銷量更是直線飆升。
1月1日,深藍汽車公布最新數據,去年12月交付量為18338輛;2023年全年達136912輛。截至目前,深藍SL03累計交付量突破10萬輛,深藍S7累計交付量突破5萬輛。據長安汽車副總裁、深藍汽車首席執(zhí)行官鄧承浩透露,目前深藍S7實際交付量已經接近6萬輛。雖然深藍并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標,但由于2023年幾乎是深藍剛剛開啟發(fā)力之年,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。值得注意的是,深藍品牌海外首店近日已經在泰國開業(yè),其全球化進程也在加速中。
從這幾年造車新勢力的走勢與變化可以看出,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還未完全定格,“后勁”強大的二線新勢力完全有希望超過現在的“一線”,而現在部分新勢力也可能因為失誤或競爭力不足而“掉隊”。2024年,誰會是“贏家”,還難有定論。
合資品牌 轉型慢不代表活得差
這兩年業(yè)內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:合資品牌的日子越來越“難”了,但實際上2023年市場表現不錯的合資品牌不在少數。
其中,豐田自稱是主流日系合資品牌中惟一實現正增長的企業(yè)。2023年,一汽豐田的新車零售量為80萬輛,混動車型實現了27%的同比增長,新能源車同比增長187%。一汽-大眾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23年終端銷量為191萬輛(含奧迪進口車),同比增長4.8%。旗下三大品牌均實現了同比增長,其中,大眾品牌終端銷售105萬輛,同比微增;奧迪品牌銷量為69.82萬輛,同比增幅達到了9.8%;捷達增速則超過了兩位數,達到了10.3%,全年銷量16.2萬輛。2023年,上汽大眾以ID.3為關鍵錨點,ID.家族銷量勢如破竹,連續(xù)6個月熱銷破萬,全年銷售10.97萬輛,累計銷量超過22萬輛。
盡管合資品牌電動化轉型較慢,但仍有一些優(yōu)勢,例如他們在燃油車市場更具競爭力,盈利能力更強,能為新能源汽車板塊持續(xù)“輸血”;跨國車企成立時間更長,有深厚的技術基礎與底蘊,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真正發(fā)力后不容小覷。因此,自主品牌仍需強化現有優(yōu)勢,鞏固市場地位。
原載中國汽車報網2024年1月12日
相關新聞